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本刊记者 周琦
5月7日清早,商务部发了条重要信息: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作为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将在访问瑞士期间,与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会谈。

在美方滥施关税的大背景下,这场即将进行的中美接触,备受关注。商务部的通稿中,藏着三点关键信息。
一、这次是美方急着谈。
商务部表示,中方是在“美方高层不断就调整关税措施放风,并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向中方传递信息,希望就关税等问题与中方谈起来”后,在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的基础上,决定同意与美方进行接触。
句子很长,建议反复读几遍。意思很明确:不是中方急着谈,是美国主动要求谈,而且是“不断放风”,还“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传递信息”。
一直关注中美经贸动向的网友肯定知道,前段时间,美国政府不断开出关税高价,层层加码,然后又不断变卦,对外还放风说“中美正在谈”,结果遭中方矢口否认,自讨没趣。

从这次商务部的通稿来看,美方急的可不止三五天了。熟悉谈判规则的都知道,谁主动要求谈,谁就在气势上矮了半截。而且中方说了,“充分考虑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国业界和消费者呼吁”,意思是中方的决定有道义基础。
二、会谈的定性是“接触”。
中方同意两方牵头人见面,用了一个微妙的表述:接触。意思是这次中美在瑞士的会谈,更多的是试探,是一个开始。对中国来说,也是评估美国是否真心想谈判的一个机会。
但从7年前中美经贸摩擦的谈判来看,一次会谈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经贸谈判必然是“持久战”,需要反复谈,尤其是碰到“老对手”,对方的套路已经见识过一次,中方不能排除美方在达成阶段性成果后,又出尔反尔,推倒重来。
所以,中方谨慎用了“接触”一词,很是恰当。
这次通稿也表明了中方态度:任何可能的对话、会谈中,如果美方不纠正错误的单边关税措施,则说明美方完全没有诚意,且会进一步损害双方互信。
要谈可以,美方得拿出诚意,不然仅仅是“接触”而已。

三、“接触”场合选得巧。
与之前中美双方正式经贸谈判不同,这次“接触”不在中美两国的任何一地,而是选在了瑞士。在瑞士这个中立国会谈,可以让双方更易坦诚沟通,避免主场外交的舆论压力。
时间点也有意思,是趁中方牵头人、何立峰副总理访问瑞士期间,美方牵头人、财政部长贝森特飞到瑞士,双方制造的一场会谈。
对中方来说,是“顺道”,对美方来说,则是“专程”。这再一次证明了第一点,是美方急着谈。
细想一下,中美在欧洲“接触”,对中方也有利。
今年是中欧建交50周年,中欧间频繁互动。尤其是面对美方滥施关税,欧洲的批评声音很大,中欧在共同应对关税问题上有着相近的立场和态度。
从外交部公布的何立峰副总理访欧行程看,经贸话题是重点。把中美“接触”放在欧洲,一方面可以传递中方“不会单独向美方妥协”的信号,同时,也会放大欧洲声音,对美方形成压力。
中方强硬反制美国“对等关税”
责任编辑:张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