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因为一场恐袭事件而导致边境局势骤然升温的印度、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又在边境交上火了。相比于以往的“偶发性”磕磕碰碰,此番局势可谓大为不同:
一方面,两国边防军交火自4月25日至今,已经持续了整整四个昼夜。可见局势之紧张,绝不是一句擦枪走火就能一笔带过的。
另一方面,除了严阵以待的边防陆军外,此番印巴两国海、空军也开始整军备战——
印度方面,海军这边唯一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千里迢迢地从阿拉伯海赶赴印巴边境助阵。空军这边更不甘落后:按照印媒《亚欧时报》的说法,阵风战斗机、美洲虎攻击机以及幻影—2000战斗机这三款空战神器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随时可以加入战局。
“巴铁”虽然对印度的潜在入侵威胁如临大敌,但自冲突扩大化以来,他们也不曾露怯——
“沙欣”突击队第一时间被部署到前线,JF-17枭龙战机挂载超音速导弹进行战备巡逻。有着这款专为突破印度防空系统设计的“大杀器”压阵,巴基斯坦确有在军事上和印度掰掰手腕的实力。
除此之外,印度甚至还动用了非军事手段,对巴铁玩起了盘外招: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26日的一次公开讲话显示,印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突然开闸泄洪,导致下游巴方多地水位突然大幅上升,面临洪灾风险。
之后的4月28日,巴国防部长阿西夫通报全球称,为了应对印方迫在眉睫的“军事入侵”,巴基斯坦已经做好了一切战略部署,他们有信心击退来犯之敌。
尽管印、巴都是拥核国家,但在印度率先动用非常规手段祸及平民之后,巴基斯坦也没了半分顾忌,一场双方海陆空军三军均参与其中的全面战争,似乎已经不么避免。
然而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巴方突然通过国防安全部门向中俄提出了一个请求——“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参与克什米尔恐怖袭击事件的国际调查。”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
说起来,两国已经剑拔弩张到了这个地步,陆军甚至都已经交上火了。这巴铁为何还在纠结克什米尔恐袭事件?
这是因为,4月21日将印巴局势升温至如今态势的恐袭事件中实在是蹊跷颇多:首先,一般的恐怖袭击为了有话题、壮声势,往往选择汽车炸弹、定点爆破等方式进行。
可根据印、巴双方通报,这次发生在克什米尔的恐袭事件,26名遇难者均死于枪下。这一点,充分说明了克什米尔恐袭事件的非典型性质。
其次,印度方面对于整个恐袭的处理方式,从里到外透露着一股操之过急。特别是其领导人莫迪,仅仅凭着“恐怖分子中有两个巴基斯坦公民”这个完全站不住脚的理由,就昭告了“巴方是幕后黑手”的结论,于情于理都站不住脚。
最后,印度方面对于整个事件的表述,和这起恐袭中唯一幸存者的说法有着极大的出入。
“恐怖分子把我们拦下,要求所有男性背诵宗教典籍,只要被验明印度教徒身份,就难逃一死。”这,是唯一幸存者事后接受采访时提供的关键信息。换句话说,这克什米尔恐袭案受害者死于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可能,要远小于宗教仇杀。
这么看,印度政府急慌慌地给恐袭定性、海陆空三军压境巴基斯坦等“反常”行为,其背后的原因就很好解释了。
克什米尔地区为何会发生针对印度教徒的宗教仇杀?归根结底,还不是莫迪上台之初为了团结国内势力贸然将印度教定为国教,甚至公开孤立、区别对待异教徒的宗教主义政策给闹的。
说白了,印度军方这次之所以行动如此迅速,就是为了第一时间将国内的种族、宗教矛盾,混淆视听地转化为“国仇家恨”。也就是说,巴方之所以克什米尔恐袭事件的真相穷追不舍,恰恰是因为他们看透了事情的本质。
中方也是如此。面对巴铁的请求,我外交部第一时间给出“中方欢迎一切有利于当前局势降温的举措,支持尽快开展公正调查。”的答复,便是最好的证明。
但话又说回来,如今印巴双方从民间到政府都已经相当“上头”。尤其是印度这边,面对甩在脸上的证据,他们很有可能熟视无睹。
到了这个时候,就看中国这个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能否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保护这来之不易而又脆弱的和平了。